Your browser is not fully supported. Please upgrade your browser.

跳轉至主目錄
Environment

微塑膠不斷增加


海洋中的塑膠微粒污染物有多達35%來自服裝中的合成纖維,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相比之下,羊毛等天然纖維容易進行生物降解,對環境的影響較小。

在北太平洋加州海岸附近的深藍水域,有一個大約7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垃圾顆粒環流區域。數十年來,太平洋上漂浮的碎片垃圾在洋流的帶動下不斷在此積聚,形成了「太平洋垃圾帶」。這對海洋生物的生存構成了巨大威脅,曾導致一群穿越該區域的海鳥攝入數百個塑膠碎片。這些人造纖維不能像有機碎片那樣進行生物降解,但會在光照下碎裂,並進一步分裂成越來越小直到分子水準的顆粒,然後進入食物鏈。

塑膠微粒,包括來自合成服裝和紡織品的微纖維,普遍存在於全球的水生和陸地生態系統中。事實上,估計每年有6千噸至170萬噸微纖維被排放到海洋中,曼徹斯特大學最近在《自然 - 地球科學》上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全球各地的水道中微塑膠碎片的數量之巨遠超想像。如果不加以積極干預,這些直徑在5毫米以下的顆粒數量將隨著服裝中塑膠和人造纖維消耗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世界人口增長和區域收入增加必然會導致服裝消費需求增加。

「消費者選擇天然纖維製成的衣服可有效削減微纖維污染。」

Beverley Henry博士

環境中的微纖維污染源主要來自人工合成衣物在使用和洗滌過程中脫落的纖維,其他一些次級來源包括大塊人造紡織品垃圾降解和分裂後的產物。雖然塑膠微粒污染物對水生環境和水生生物的負面影響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整個食物鏈都會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層面的影響,包括有毒化學物質的浸出和宿主生物最終死於饑餓。

此外,纖維狀的塑膠微粒似乎比規則形狀的微粒具有更大的環境破壞效果,因為它會在消化道內纏結並阻塞消化道,從而阻礙生物生長、繁殖,甚至導致生物因饑餓而死。其化學影響也會得到加強,因為纖維表面積較大,能夠吸附更多有害化合物,而且在腸道中滯留時間很長,會釋放出更多塑膠添加劑成分。塑膠微粒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尚未完全弄清,但普遍的結論是它可以通過食物鏈和飲用水進入人體。

「羊毛等天然纖維易於生物降解,因而不會在環境中積聚。」

Angus Ireland

一項針對紡織品塑膠微粒污染的最新回顧性研究建議,全球紡織品市場應增加羊毛等天然非合成材料的使用,因為羊毛能夠在海洋和陸地環境中進行生物降解,不會造成塑膠微粒污染。挪威消費研究院(SIFO)2月發佈的這篇研究文章,由昆士蘭科技大學的兼職副教授Beverley Henry和SIFO的研究人員合作完成,並得到了澳大利亞羊毛發展有限公司(AWI,The Woolmark Company的母公司)和澳大利亞棉花研究和發展公司(CRDC)的支持。

Henry博士表示:「消費者減少纖維微粒污染的一個有效辦法是選擇天然纖維製成的服裝,這些天然纖維可生物降解,不會在環境中積聚。羊毛具有耐久性、可回收性,且打理起來不會對環境造成太大影響(無需頻繁洗滌、只需低溫清洗、僅需少量的洗滌劑/柔順劑),有助於最大限度地減少脫落的纖維微粒釋放進入環境。」

「羊毛具有耐久性、可回收性,且打理起來不會對環境造成太大影響,能夠幫助減少脫落的纖維微粒釋放進入環境。」

Beverley Henry博士

這項回顧性研究是AWI為更好地考慮服裝生命週期評估(LCA)中的使用階段而開展的大型工作之一,因為目前尚無LCA研究將塑膠微粒污染的影響納入考量。AWI的纖維推廣與環保認證項目經理Angus Ireland表示,這項研究有助於向人們展示天然纖維為何能夠獲得環保認證,因為人們越來越關注合成纖維紡織品對環境的影響。「羊毛等天然纖維易於生物降解,因此不會在環境中積聚。天然纖維與合成纖維之間的這一重要差異需要在LCA中納入考量,以增加LCA的可信度和科學依據。」

太平洋上那片令人生畏的人造垃圾漩渦已經被導演Craig Leeson拍進《塑膠海洋》(Plastic Oceans)這部紀錄片當中。在該片中,科學家和海洋生物學家團隊研究了有毒污染物的可怕影響,他們指出這不僅會對自然環境也會對人類生活造成長期後果。這一日益嚴重的問題並沒有單一解決方案,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政府會頒佈法律來限制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例如加州的禁令每年已成功減少130億個塑膠袋的使用。如果沒有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那麼拯救海洋的責任就要落在私人部門和個體公民的肩上。我們應當對自己的穿著承擔環保責任,為營造一個健康的地球家園貢獻力量。